序号 |
完成单位 |
成果名称 |
完成人 |
等级 |
1 |
学科交叉、机制创新、产教融合,全国首个储能专业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
何雅玲、兰剑、陶文铨、管晓宏、李慧、李印实、席奂、丁书江、徐友龙、宋政湘 |
西安交通大学 |
特等奖 |
2 |
校企共建 需求牵引 实践赋能—复合型金融科技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
孙早、赵春艳、沈灏、马草原、李涛、李淑彪、董志龙、徐凤敏、刘东杰、姚继君 |
西安交通大学 |
特等奖 |
3 |
产教融合 学科交叉:面向卓越工程科技人才需求的课程群构建与实施 |
洪军、陈小明、王小华、陈立斌、兰剑、张薇、胡琳、方敏、杨铁林、张炜丽 |
西安交通大学 |
特等奖 |
4 |
艺术与科学交汇培养创新人才的教学体系、课程群建设与实践 |
管晓宏、方小笛、南楠、杜友田、王一昕、曹耿献、文茹、李娟、王晨旭、陶敬 |
西安交通大学 |
特等奖 |
5 |
建精品教材、育名师团队、创教学方法,打造电气工程专业一流课程群 |
别朝红、祝令瑜、邹建龙、雷万钧、郑涛、杨飞、陈文洁、杜锦华、罗先觉、刘进军 |
西安交通大学 |
特等奖 |
6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全产业链复合型人才双向驱动与三融合硕博贯通培养新体系 |
郭烈锦、王跃社、金辉、刘茂昌、陈玉彬、于洋、魏雯雯、陈渝楠、葛志伟、王粤 |
西安交通大学 |
特等奖 |
7 |
一体贯通 双重协同 三维融合:“一带一路”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
单文华、李万强、丁卫、王保民、张生、马治国、谷婀娜、薛华、陈虹睿、高逸哲 |
西安交通大学 |
特等奖 |
8 |
平台支撑 模式创新 数智赋能高校教师教学发展共同体的建设与实践 |
徐忠锋、鲍崇高、张健、王贵荣、王兴、赵欣、董喆 |
西安交通大学 |
一等奖 |
9 |
交叉融合、虚实结合的基层教学组织分类建设探索与实践 |
王秋旺、兰剑、高腾、王倩、薛琦扬、焦占勇、胡欢 |
西安交通大学 |
一等奖 |
10 |
“五爱”引领,融合育人,胜任力为导向的医学人文教育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
刘昌、张月浪、王明旭、刘华胜、李雁、郭卉、杨景锋 |
西安交通大学 |
一等奖 |
11 |
“前沿引导、指尖触摸、行走感悟”—高校思政课建设的理念和实践 |
燕连福、成进、苏玉波、陈建兵、梁辉、陈晨、李利波 |
西安交通大学 |
一等奖 |
12 |
多元并举,数智赋能,新医科背景下“医学+”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
张明、麻少辉、杨晶、杨健、李小鹏、李冬民、刘水 |
西安交通大学 |
一等奖 |
13 |
传承价值、贯通文理、融合科艺、强化实践:高质量通识课程建设的改革与实践 |
杨建科、李黎明、韩鹏杰、李福利、童梅、张顺、彭瑾 |
西安交通大学 |
一等奖 |
14 |
着眼科技自立自强,五位一体,培养力学学科研究生解决重大需求的创新能力 |
王铁军、刘益伦、李跃明、陈振茂、徐明龙、卢同庆、王刚锋 |
西安交通大学 |
一等奖 |
15 |
“价值引领、双链赋能、平台支撑”的创新型公共管理研究生培养模式与实践 |
李树茁、周忠良、董新宇、王立剑、杜海峰、朱正威、张思锋 |
西安交通大学 |
一等奖 |
16 |
厚植家国情怀、聚力基础创新、深化交叉协同,构筑物理高层次人才培养新模式 |
赵永涛、张莹、张磊、杨生春、李蓬勃、孔春才、张沛 |
西安交通大学 |
一等奖 |
17 |
优结构提质量:以学生学习与发展为中心的专业和课程质量联动评估研究与实践 |
陆根书、徐菲、张俊斌、贾小娟、李珍艳 |
西安交通大学 |
二等奖 |
18 |
学研并重、志趣协同,构建“三重一化一中心”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新模式 |
杨森、王娟、易媛、唐亚哲、杨建科 |
西安交通大学 |
二等奖 |
19 |
整合思维引导的口腔医学本科“三维三融”全链条育人机制的创新与实践 |
裴丹丹、李昂、高歌、侯琳娜、刘飞 |
西安交通大学 |
二等奖 |
20 |
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实施 |
桂小林、郑庆华、何钦铭、杜小勇、崔舒宁 |
西安交通大学 |
二等奖 |
21 |
建课程、改模式、融赛教,构建一流机械设计类项目制实践教学新体系 |
王永泉、桂亮、张俊、金悦、段玉岗 |
西安交通大学 |
二等奖 |
22 |
对标制造业发展,助力专业升级,机械工程“数智化”实践教学平台与体系构建 |
段玉岗、王保建、杨立娟、李晶、王永泉 |
西安交通大学 |
二等奖 |
23 |
树大健康观 强公卫能力 高层次应用型公共卫生人才培养体系创立与实践 |
庄贵华、马乐、党少农、张峰、程永兵 |
西安交通大学、陕西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
二等奖 |
24 |
思政引领、校企融合、国际协同的航空航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
申胜平、张虎、刘振、夏巍、雷蒋 |
西安交通大学 |
二等奖 |